如果让你选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,或许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毛主席。毕竟没有毛主席,就没有今天的中国,是他在国家最危难时刻挺身而出,带领中国重新崛起。话说在毛主席还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,就有三位不同的人,预见到了他日后必成大器,且不约而同地对其寄予厚望。
有一位曾说过:“此人日后必成大器,成就必定超越你我。”另一位则直接指出:“若想救国,必须重用他!”甚至连一位国民党人士也毫不犹豫地看中了毛主席的潜力。那么,这三位人物是谁呢?为何他们会如此笃定毛泽东未来的伟大呢?
故事要追溯到1912年2月,长沙的冬天微寒,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符定一正在批改学生的试卷。这时,他注意到了一篇特别的作文,题目是《民国成立·百端待理·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》。这个题目引起了符定一的兴趣,平时学生们的作文多是些空泛的抱怨,然而这篇文章却提出了实质性的策略。符定一看完后大为惊叹,立刻意识到,这篇文章出自一位名叫“毛泽东”的学生。符定一记得这位学生是学校的第一名,于是立刻派人叫他到办公室。
展开剩余74%当毛主席走进办公室时,符定一愣了一下。他看到的这个学生,身着朴素,貌似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,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透露出不同寻常的气质。符定一心中顿时有了决定,觉得这个孩子将来必定不凡。他开口对毛主席说道:“你已经知道你考了第一名吧?一般情况下,我都会要求第一名的学生来做复试,我希望你能写一篇作文。”毛主席点头答应,问:“请校长出题。”符定一微笑着说道:“论救国之道!”
毛主席拿到题目后,毫不犹豫,两个小时内就写出了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。符定一看后十分满意,不仅邀请毛主席共议救国之策,还请他喝茶。两人从此结为朋友。几乎是因缘巧合,符定一也在毛主席的人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1925年,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抓捕毛主席,符定一知道后,通过家族关系竭尽全力为毛主席争取了宝贵的逃亡时间,甚至不惜耗尽家财,帮助毛主席顺利逃往广州。可以说,符定一不仅给予了毛主席知识上的帮助,还在生命安全上给予了巨大的支持。
时光转到1915年5月,长沙的气温已然酷热。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教员杨昌济照常走进教室,却看到一名学生仍在聚精会神地读书,这在酷暑中并不多见。杨昌济走到他背后,看到他在默念:“袁世凯误国!这卖国的21条,实在可耻!”随即提笔写下“明耻篇”,接着写下了四行慷慨激昂的诗句:“五月七日,民国奇耻。何以报仇,在我学子。”杨昌济对这位青年学生赞赏有加,称他写的“兰亭体”字迹清新有力,气吞万里,立刻意识到这个学生绝非凡人。当毛主席回过头时,两人首次相遇,毛主席20岁时,杨昌济便成为了他的恩师。杨昌济除了在教室里教导毛主席,还在课外继续关心他,给予他许多宝贵的教诲。
杨昌济也未曾忘记这个学生,后来在北京,他们再度重逢。直到杨昌济去世前,仍在给朋友写信,叮嘱他们多加照顾毛主席,并在信中谈到:“毛泽东前途无量,救国之事,必以此人和蔡和森为重。”杨昌济预言毛主席的伟大,确实应验了。
再讲一个与毛主席有关的人物——柳亚子。1926年,广州已经进入酷热的夏季,但革命的冷酷寒意依旧笼罩着这座城市。那时,毛主席已是国民党中央的宣传部部长,与蒋介石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冲突。柳亚子与毛主席关系密切,两人都坚决支持革命,主张革命路线。蒋介石排挤共产党时,柳亚子曾提议雇佣枪手解决蒋介石,但毛主席并不赞同这种做法,坚信革命不能用暴力手段。尽管柳亚子与毛主席在策略上不完全一致,但他对毛主席的能力和远见非常认可,认为他日后必能成为中国的领袖。柳亚子在诗中曾写道:“神烈峰头墓草青,湖南赤帜正纵横。”并与孙中山一并将毛主席誉为中国革命的两大支柱,实属高瞻远瞩。
这三位分别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物,符定一、杨昌济和柳亚子,早在毛主席成为伟大领袖之前,就已经预见到了他非凡的未来。这些知遇之恩,不仅改变了毛主席的命运,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。他们的洞察力和远见,正是历史长河中最难得的珍宝。
发布于:天津市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