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文岗
齐襄公无道,群臣及诸公子纷纷外逃。公子小白在师傅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,经受磨砺。后来其躲过管仲的张弓射杀,回齐即位,是为齐桓公。他采纳鲍叔牙劝谏,不念一箭之仇,拜管仲为相,终成霸主。《吕氏春秋》载,“齐桓公、管仲、鲍叔、宁戚相与饮。酒酣,桓公谓鲍叔曰:‘何不起为寿?’鲍叔奉杯而进曰:‘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,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,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。’”
历史上,毋忘在莒一直是自警劝勉的金言。贞观年间,一派盛景,唐太宗与群臣宴于丹霄殿,魏征亦借机以“三个毋忘”劝导唐太宗。毋忘在莒也多见于宋诗。苏轼写给王诜的诗句说:“愿君终不忘在莒,乐时更赋囚山篇”,期友人享乐不忘吃苦时,富贵当记艰难地。陈师道在《送曹秀才》写:“孰并还家乐,毋忘在莒心”,勉友人莫忘过往艰难,能坚守初心。而至清末国是日非,张之洞也曾进言:“必朝廷时时有不忘在莒之心,则国势有转否为泰之望矣。”
今天,毋忘在莒更是所有人的一道必答题。贪图安逸享乐是多数人的天性,恰如常言道,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。思想志趣也很容易改变,即“其骄怠之易生也”“其情志之易变也”。况且,每个人阅历遭际不同、认知三观不同,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。但无论怎样,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、接踵而来的诱惑,都得认真想想、扪心问问:我的“毋忘在莒”是什么?我的情志初心是什么?未来之路我将何以对?交出自己的行动答卷。
以更大视野看,坚定不移推进廉政建设,反复强调不忘来时路,也是一种毋忘在莒的警醒。诸如“学习荒废,情志衰颓,生活奢靡,躺平不为”,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反复抓,抓反复。唯有常怀远虑、居安思危,方可善作善成、一往无前。
发布于:北京市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